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加强“四史”教育——吴鸿洲教授走进杏林有约午间沙龙
发布时间:2020-05-26


把握好增强文化自信的着力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大文化”,加强对我校师生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师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525日,校党委教师工作部“杏林有约”新老教师面对面午间沙龙品牌活动邀请我校博物馆原馆长吴鸿洲教授给青年教师们讲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前世今生’”。通过“文化育人”与“四史”的紧密结合,展示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增强中华民族的骨气和底气,增强文化自信。

短短1小时互动交流中,吴鸿洲对博物馆的历史沿革娓娓道来,对展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如数家珍,也对中医药的发展充满信心,对在座青年教师寄予殷切期望。

为人为师之道:吴鸿洲表示,中医药博物馆不仅展示上海,更是展示整个中医药界的窗口,因此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展示。比如张仲景,他被后人尊称为医圣,除了医术了得,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精神也值得提倡;“药王”孙思邈对于中医和当时社会的贡献,除了专业以外,更主要的体现在对于医德的阐释和践行,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因而他的两部著作均以“千金”命名,而《千金方》第一卷中的“大医精诚”一文,更为习医者所必读;李时珍三易其稿,最终写成了《本草纲目》,为了尽可能准确的描述药物,他“考古证今、穷究物理”,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他对事业的专注和专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藏品背后故事:在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展品中,针灸铜人是最受大家关注的镇馆之宝。吴鸿洲青年教师们介绍了另外两件有着特殊意义的文物。首先是一个珍贵的药箱,他来自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人、创始人之一,开国中将傅连暲,这个药箱和傅将军一起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90年代时由其子,曾任我校博物馆馆长的傅维康教授和其家人一起捐赠于我校。另一件文物则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的作者李约瑟给博物馆的题词,李约瑟曾先后三次赴我校博物馆参观,并为博物馆题词“百闻不如一见”。这些文物本身或许并不惊世,但文物背后承载的历史意义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传播文化力量:吴鸿洲认为与传统博物馆征集文物、整理文物、研究文物、展示文物的功能相比,现在的博物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普及文物知识和专业知识,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及社会民众了解历史、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场所,这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博物馆人”的奋斗方向。

不忘初心,路在脚下”,吴鸿洲希望青年教师勿忘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和医生治病救人使命,踏实走好每一步,真正把中医药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学校将充分利用博物馆这张中医药文化靓丽的名片,助推“四史”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加强师生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党委教师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