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数据
归档数据

明堂事业费精神——纪念国医大师裘沛然逝世2周年(之二)

发布:2012-06-26浏览量:30

                   析理、变法、通方、识药

  先生教导云:为医者最关紧要的是:析理、变法、通方、识药。或曰:理可析、法应变、方不泥、药贵精。

  析理:析,即分析;理,即病理。疾病的病理变化是错综复杂万端,欲明其理,谈何容易。古今医家识病,多执一理,是非难判,实都是发于该时该地所遇的实际情况及个人的认识水平。再说,我们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及经验仅是相对真理,这些道理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也许还未认识到这一点),面对复杂的病理,有的可以解释清楚,有的无法解释清楚,因为医学中的未知数甚多,无论中西医学皆然。故先生常慨叹“医理难明”。但作为医生应该有探索真理的勇气,在医学领域力争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而欲析理,应博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是古人对医者的要求。唯有博学,才能触类旁通。析理是识病辨证的过程,重要的是思路。思路开拓,才能从茫茫坠绪中发现端倪,理清头绪,提出辨治的思路。但真要做到、做好,孰非容易。

  变法:凡治病当立法,法是指导立方遣药的关键。我们平时常说“圆机活法”、“法随证变”,意思就是法宜变通,不可泥执。关键是:①法随证变,即病变法亦变,否则难以为功,古人有治热病,一日三变的故事。②作为医生掌握的方法宜多,不可胶于某法,法宜多多益善,供临床选择,才能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法多了,才能变,法少了,欲变无法(一病数法,数病一法)。

  通方:先生经常说要多读书,古人所说的道理甚多,有的是纸上谈兵,并无实践体验,或纯是笔头功夫,真正的经验每多荟萃于方中。不管是经方、时方、单方、验方,只要能治好病就是好方。经方法度井然,可示人以规矩,时方、单方、验方法度稍差,可能说不清楚,但只要管用,尽可能了解。孙思邈《千金方》载许多怪方,连先生自己也感到难析其方理,但经实践体验有效,即记述是书中,这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医生掌握的方多了,可任意选用,或加减变化,或原方录用,或取其意,融会贯通,神明之妙,存乎一心。

  识药:医生治病最终的措施落实于药,我们现在掌握的药性十分局限,往往是中药学讲义的一点知识,这些是基本知识,但往往较局限或肤浅,历代药书所载,观点不一,差别甚大,如千金用牡蛎发汗,与今人识见大相径庭。识药有三义:一是多读本草书,了解古人对药物的各种见解;二是了解药物的形态、炮制加工方法、真伪鉴别等知识;三是运用药物的经验,煮制、服法、剂量、配伍等知识。现在的医生真正识药者不多。先生之言,金科玉律。

  

                 苏东坡 “八面受敌”读书法  

    先生推崇苏东坡读书“八面受敌”法,曾多次告诫于我。查苏东坡在《又答王痒书》中说:“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达,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它皆仿此。此虽迂钝,而它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大意是:①学问无涯,而人生有涯,人不能兼收,唯能得其所求者。②学习无速化之术,唯有“迂钝”之法,“作数过尽之”,且应“一意求之”。③所谓“八面受敌”法,即专心致志,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直至掌握其真谛。遇到问题,不浅尝辄止或绕道而行,而是探微索隐,弄个水落石出。宁可“迂钝”些,不求“速效”之术。

  东坡才高八斗,天资非凡,尚且追求一种“八面受敌”的“迂钝”读书术,况乎凡人?况乎我侪?若能识得“此中三昧”,必学而有成。

  

                  治病无拘于陈说  

    一个医生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二点:一是什么药治什么病;二是如何配伍。先生如是说。

  先生自己说,“我之用方主要得力于仲景、外台、千金”。中医用方自宋以后(北宋尚可,尤其南宋以后),图轻,不可作为法度。我说先生用药每以寒热虚实并调、药味多、份量重为特点。先生认为医生要敢于突破藩篱,跳出自我,只要能治好病就是好方良法,至于讲不出道理也无大碍,现成的寒热、虚实、表里和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否符合实际很难说,更不必拘泥。人体奥秘无穷,治疗的机理及配伍后作用机理更充满奥秘,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至于用药份量,仲景作为方师之祖,我们现在均未达仲景之用量,医自仲景后,以功名为图,锐气渐减,以不死也不活之剂量折中治之。先生说我所用之药皆治病之药,我所用之剂量也属于保守的。原因是目前药物品种每多“大兴”,药房人员称药辙“天女散花”,而病者不效或出现副作用,皆责医不责药房。

                养生贵在识度与守度

  古今养生方法甚多,关于长寿,文献也举不胜举,先生自喻无养生妙诀,而关键在于“识度与守度”。

  裘老认为“度”字包括理度、法度、制度、气度、节度等,“做人的一切行动都得有度,不论修身养性,接人待物,做官经商,无不适用”,真是金玉良言。

  大凡不科学的生活习惯,皆是“失度”,而科学的生活习惯就是“适度”。如何“识度”?

  唐代长寿老人孙思邈提倡饮食达到“饥中饱,饱中饥”,最为合适,洪昭光先生认为“样样都吃,七八分饱”,以现代的话剖析,“样样都吃”达到营养均衡。而“七八分饱”即是适度。曾有美国科学家做实验,一组用100只老鼠控制定量饮食饲养,另一组100只老鼠随你吃(不限量),数年后比较,第一组死12只,余均康健;另一组死大半,余则有病。即裘老本人的经验,控制饮食的量与长寿康健密切相关。无奈人多贪欲,尤其逢美食者,大多不愿见好就收。故当今肥胖、超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高血糖、痛风等发病率徒增,皆在于食之“失度”。

  汉代华佗主张“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劳逸的适度与健康相关。临床常闻病者或亚健康者诉说“吃力”,即疲劳过度。或透支健康而浸馈于事业;或忘记时间,忘情于游乐、电脑等;或营营生计,而体力不支……。有人说四十岁以前透支健康换取金钱,四十岁以后用金钱试图买回健康。然而,金钱可以买到补药,买不到健康。理虽简而明,但尚能切实做到者,往往寥寥无几。

  《内经》载:起居有常,不妄不竭,就是房事之度;《论语》曰:“惟酒无量不及乱”,就是饮酒之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悲欢之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理财之度;“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乃为人之度……。

   深而思之,识度、守度岂只是养生之道,实也是经世处事之道

                  中医的“三大常规”

  西医有三大常规,中医也有三大常规——吃饭、睡觉、大小便。这是先生据福建盛国荣教授所云。

  吃饭:民以食为天,中医将脾胃为后天之本,胃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等。而胃气盛衰的标志是能否进食。一般来说,凡病能食者,胃气强,可以御邪,易于康复,即使是不治之症,可以进食的,总还有生机存在,还可延长生命,遂有利于进一步救治。故中医历来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对健康者来说,饭量多,且能食者,多数长寿。当然,过食者例外。

  睡觉:既是消除疲劳,获取新的精力的必需,从医疗角度云与防治疾病关系至密。一般来说:长期失眠者正气渐虚,免疫力下降,容易罹患多种疾病,如神经衰弱等,并由此导致许多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等。而睡眠充实者,多数身体健康,即使有病,也易于康复。有人说“睡眠是最好的补药”。在心身医学方兴未艾的今天,保障正常睡寐可防治许多心身疾病。

  大小便:是人身代谢产物,由肾所主司,也与五脏有关,“魄门亦为五脏使”,大小便的通调与病变预后及转归十分重要。二便通调即使有病,预后好,二便失调,总是危急之症。《素问·标本病传论》说:“小大不利治其标”。老年人二便调畅是健康长寿的基本要素。

  吃、睡、便三者为人身基本生活要素不可或缺,也是医者治病的重要着眼点,调治三大常规的方法应该多种多样,既有药物疗法,也有精神疗法、饮食疗法等,值得深究。